少有精彩“哇时刻”的孩子,就不值得被关注吗?| 日观察
在日敦社幼师学园举办的“有点好·2023年教育生活化论坛”上,一位参会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:幼儿园用什么方式去关注孩子的发展、做教育评价?
嘉宾韩冰川老师做了回应,不仅让我们识别到教育评价的路径,也提出了一个建议:关注那些没有被看见“哇时刻”的孩子。
01
关注那些没有
被看见“哇时刻”的孩子
韩冰川老师说:“我们幼儿园(山东省淄博市汇英幼儿园)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个观察记录的文件夹,而且我们会关注一个班比如有35个小朋友,这35个小朋友的文件夹里面是不是都有老师的观察?照片也好,视频也好,文字也好。为什么这样去做呢?
我们期望老师们能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。如果一个学期我们都没有观察过这个孩子,没有把目光在他身上聚焦过5分钟、10分钟,我们怎么能说我们了解这个孩子?
我们幼儿园没有大型的毕业典礼,都是一个班一个班进行的。每年的班级毕业典礼有一个环节,是小朋友要给老师鞠躬,感谢老师这三年来的陪伴。我们就把这个环节作为师德教育的一个契机,让其他的老师、尤其是刚刚毕业的新老师都来参加毕业典礼,她要去感受,当小朋友毕业的时候,你能不能对得起孩子对你鞠这一躬,三年来你有没有关注到他?
与其用表格量化的方式对孩子作出评价,还不如我们用心地感受每个孩子,要关注那些出彩的、优秀的孩子,更要去关注那些没有那么多“WOW时刻”的孩子。
尤其现在的游戏案例评选,全是都精彩得不得了的案例,那有没有不精彩的孩子呀?有没有在游戏中游走的、一直跟随别人的孩子?他需要我们的关注吗?需要我们的帮助吗?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发老师对这些孩子的关注,去发现那些更需要我们支持的孩子。
我们不可能帮助到所有的孩子,但是我记得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——《这条小鱼在乎》。
一个小孩在海边玩,落潮的时候,有的小鱼被困在海滩上,小孩就把小鱼一条一条扔回大海里,有人说:‘你扔不完的,有这么多呢,没人会在乎的。’可是小孩说:‘这条小鱼在乎呀。’
我们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孩子,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支持帮助到所有孩子,但是我们尽可能去做。
做儿童成长评价的目的是什么?就是我们要了解他、理解他,给到他们我们所能给的支持,给到他们恰恰需要的支持。”
● “有点好·2023年教育生活化论坛”圆桌对谈
02
一个在游戏中
喜欢当狗狗的孩子
韩冰川老师提到了一个非“哇时刻”、非经典的案例:“当别人都在建构游戏中搭建很好的作品时,有一个小孩就在那儿爬来爬去,当一只小狗狗,这个孩子需不需要我们关注?”这个案例发表在“董旭花教授工作室”公众号上,作者是山东省寿光市世纪教育集团世纪幼儿园北区的尉嫚老师。
在搭建区游戏中,小男孩军军总是在地上爬来爬去。老师询问:“军军,你在做什么呀?”他微笑着用很小的声音回答:“我是一只小狗狗啊……”
以下是尉嫚老师的游戏过程实录:
军军一直一个人待在积木橱的一角,小手不断地去触摸积木,眼睛却不停地看着周围小朋友的游戏。过了一会儿,军军来到我的身边。我正在帮助浩浩整理倒塌的积木,看到军军后我很自然地请他帮忙整理,他微微一笑,很认真地去把积木摆放好了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的眼睛一直追随着浩浩,看他搭建,一直没有离开。在我被其他小朋友邀请参观他们搭建的“火箭”的时候,军军伸手动了一下浩浩的作品。这个动作立刻就引发了浩浩的不满,浩浩生气地喊了一声:“军军!”然后不再搭理军军了。这时的军军没有说话,转身默默离开这边,又回到那个积木橱一角,安静地坐在那里看大家游戏。
一段时间后,军军在地板上发现了一个矿泉水瓶,他拿在手里把玩着走到了两个纸筒搭起来的立柱旁,眼睛却仍然关注着别人的游戏。这时隔壁班的一个小朋友过来问军军在做什么,他很激动地回复他:“我是一只小狗狗呀!”那位小朋友没有回应,于是军军又开始无聊地摆弄着积木。他开始拿着积木在大纸筒上摆弄,过程中军军的眼睛也是不停地看周围小朋友的游戏。
不一会儿,军军再次离开自己搭建的积木。他又像小狗狗一样在地上爬,这次他有了一个小伙伴,豆豆很开心地加入到他的游戏中一起学小狗爬,军军非常开心。但很快豆豆又离开军军,回到自己的搭建游戏中了。军军一个人扮成小狗缓缓地在建构区中穿梭着……
当他来到我的身边时,主动帮我捡起了掉在地上的记录卡,没有说话只是拍拍我的腿还给我,我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表示感谢,军军笑了笑又再次爬走,在区域里四处逛着。
此时飞飞又让我去欣赏他的搭建成果——火箭,军军也凑过来一起听,飞飞看到他蹲在我的前面有些不高兴,对军军皱眉发出不友好的信号。军军明显感受到了,于是他躲到我的身后但不愿意离去。在飞飞讲述过程中,军军一直在我的身后东躲西藏的,最后他又回到玩具橱旁摆弄材料。
后来,军军又被旁边小男生们玩的战争游戏吸引了,眼睛一直盯着他们,没人邀请他进入游戏,他也没有试图加入,过了一会儿军军又趴在地上,一边爬一边摇头晃脑地当起了小狗狗……
尉嫚老师分析,在游戏时间,军军几乎没有同伴,但是他会关注其他小朋友的游戏,关注老师跟其他小朋友的互动。当隔壁班的小朋友问他在做什么时,军军很激动地积极回应;当豆豆愿意跟他一起当小狗在地上爬时,军军表现出溢于言表的开心……
从这些细节中能够看出军军其实很渴望有朋友、有伙伴,他也想与同伴一起游戏,得到同伴的接纳。但是,军军在交往中显然是比较被动的,少了点主动参与的勇气,也缺少加入同伴游戏或者吸引同伴与自己一起游戏的合适的方式,在遭到别人的拒绝时,军军会马上退缩回来,不敢再进一步去尝试。
另外,军军似乎对丰富的材料没有游戏的兴趣,主要就是当小狗,但是除了在地上爬来爬去,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情节。每每被同伴拒绝或者观望一下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后,军军就会再回到小狗的角色。依此来分析,军军在游戏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,甚至也没有进一步推进游戏情节的意愿,或者是缺少这方面的能力。而当“小狗狗”更像是他的一种对同伴交往的退缩与逃避,一种对自己缺少朋友的孤独感的掩饰。
但是游戏后和军军的对话,让老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对孩子的分析。
在游戏结束后,老师来到军军身边蹲下来问他:“军军,你是不是很喜欢小狗?” “嗯,我有一只小狗狗。”“它长什么样子啊?可不可以带来让小朋友们一起看看?”军军有些伤感地回答说:“我原来是有一只小狗狗,但是放假的时候我却见不到它了,妈妈说它去了天堂,在那里很开心,但是我还是想等它回来,到时候我再给小朋友们看看吧!”
“听到军军的回答,我有些震惊了。我联想到军军第一次在游戏中当小狗狗的时候,正是在暑假回来的那段时间。我意识到我关于军军在游戏中的表现的分析是有疏漏的。军军在游戏中当小狗,可能还有对狗狗朋友的怀念,以及对失去狗狗后自己伤心难过的心情的一种慰藉。
我还意识到自己对孩子们的了解太少了,要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,需要更多的观察与倾听、更多的交流,除了游戏中的观察,还需要多关注孩子的生活,关注孩子的情绪,与孩子有更多心灵上的沟通。”
接下来,尉嫚老师通过很多方法来支持和帮助军军。(全文请查看:《【游戏与课程】喜欢当狗狗的男孩》)
看了尉嫚老师这篇游戏观察案例,韩冰川老师在点评中谈到:“这个案例与之前我看到过的绝大多数老师们写的、讲的,包括那些在杂志、网络媒体中发表的游戏观察案例有些不太一样。它‘没有精彩的游戏情节、没有‘历经多次失败最终挑战成功的完美结局’、没有体现‘幼儿的深度探究与深度学习’、甚至没有‘幼儿对游戏的专注与投入’……但是它同样能够吸引我,甚至感动我。
一个不那么完美、不那么优秀的孩子,一个有些孤独、退缩但心地善良、情感细腻的孩子,一个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孩子,被一个善于观察、有爱、有责任、有专业敏感与专业自觉的老师看见了……
反观自己保存在游戏观察文件夹中的自认为‘特别有价值’的案例,记录的大多都是那些让人激动和赞叹的‘哇时刻’。的确,透过这些案例我们确实能够看到一个个主动的、有能力的学习者,但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中是否也有像军军这样的孩子,是否也有那种被动的、退缩的,游戏水平和学习品质、意志品质没那么令人满意的孩子?是这样的孩子根本就不存在,还是我们在观察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他们?
为什么我们的视线常常会略过这样的孩子而聚焦到那些‘出彩’的孩子身上?
为什么在众多案例评选和交流活动中,大家更愿意看到那些‘精彩’的案例?
当我们在为那些‘哇时刻’欣喜鼓舞的时候,我们是否看到、想到还有一些这样的孩子可能更需要我们的关注与支持?”
一个个“为什么”叩击着心灵,为什么我们会看不见?“儿童是有能力、有自信、积极主动的学习者”是我们理想中的儿童形象,可是幼儿园里还有很多不是“那么完美”的小孩,距离“口号”中的儿童形象还很远。这样的孩子往往是退缩的,乃至叛逆的,是容易被无视和误解的。
老师需要去看见他们,透过我的心看见孩子的心,实现两个生命的相遇。比起给优秀的孩子锦上添花,与看不见“哇时刻”的小孩相遇可能更能影响他们的生命成长。
03
让每一个孩子
都有机会被看见
在山东省淄博市汇英幼儿园,不仅提倡老师们用心观察理解每一个孩子,在活动的设计中,也会有意让每一个孩子被看见。
比如每年都会组织一次的“小豆豆运动会”,它不是全园孩子同时参与的,只有中班的孩子会参加,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。
汇英幼儿园的老师们在教研中去讨论幼儿园的运动会与成人运动会、中小学运动会的不同,从而确定了小豆豆运动会的目标:要让所有的孩子因为这个运动会而爱上运动,因为这个运动会而建立自信,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。
在为期三周的小豆豆运动会课程中,除了正式比赛,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孩子们跟老师一起设计比赛项目,为比赛做各种准备,怎么比、跟谁比,老师们都会耐心倾听孩子们的想法,尊重他们的意愿。老师们会对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进行观察和分析,为那些不够自信的孩子设计专门的项目,帮助他们在运动会中获得自信。
●汇英幼儿园的小豆豆运动会
当我们不再追求那些看不见个体的宏大场面,把关注和支持每一个孩子落到实处,给老师提供看见孩子的机会,改变就能发生。
04
结语
儿童的形象常被禁锢在一句句口号、一个个模板中:“孩子们都喜欢xx”“每个小朋友都xx”……这些形象是面目模糊、缺乏个性的,儿童个体的那些隐秘的忧伤、深沉的期待并没有被看见和听见。
但儿童是“—个个真实的个体”。那些一个个在我们眼里并不“完美”的儿童,可能有着非常细腻的心思、丰富的情感、善良的本性,就像故事里的军军。
幼师工作的独特性就在于可以去观察儿童、倾听儿童,用丰盛而虚怀的心承接儿童,影响儿童,然后被儿童影响。
正如儿童哲学研究者马修斯说:“如果你把儿童看成是有自己独特的、有价值的看法的存在,你就会时时刻刻注重邀请儿童、倾听儿童。儿童不是成人眼中那个需要达到某种标准的个体,他们有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类的认识。我们应该欣赏他们的思想、倾听他们的内心声音,这不仅会促进儿童的解放,也会促进我们自己的解放。”
主编Chief editor
晔子
-
执行主编Executive editor : 小秋
撰稿人Writer : 松松